世界头条:天天热推荐:步步为民 奔赴幸福——祁东县步云桥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纪实
“现在治安状况好多了,街头有监控看着,街上还有巡逻队员巡逻,晚上电动车放在家门口也很安全。”近日,说起平安建设带来的变化,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桥西街社区居民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步云桥镇是祁东县地域面积最大、行政村最多、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曾一度被称为祁东县西部“小香港”,社情民意较为复杂。基层社会治理如何破题?镇党委政府因势而为,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举措,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等多向发力,引导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平安建设,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资料图片)
激活红色细胞能量
平安是发展的前提,是人民的福祉。
近年来,步云桥镇大力实施“四治促四强”党建工程,优化领导包联机制,配强主心骨、夯实主阵地、激活主动性,将党建触角不断延伸推动治理下沉。
在加强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过程中,步云桥镇“红‘祁’岗哨”的金名片越擦越亮。该镇大力开展“红‘祁’岗哨”创建工作,建立党建+网格+岗哨工作模式,将平安综治、文明创建、疫情防控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实现资源整合。在全镇构建“镇党委—村(社区)党(总)支部—村(居)民小组(小区)—屋场(楼栋)为主体的4级基层党组织构架。
一声哨响,力拔千钧,多方联动握指成拳,“红‘祁’岗哨”激活了基层治理红色细胞能量。
该镇注重配强主心骨,以村支两委换届为契机,选配政治强、业绩好、作风正带头人队伍。对15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所有村(社区)全部实现“一肩挑”。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家庭结成“一对一”“一帮一”“一扶一”对子,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去年以来,该镇没有上交一起信访矛盾,进一步强化了村级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该镇还创新探索屋场+党员中心户、党支部+族长+乡贤+能人工作模式。依托屋场党小组建立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在全镇建立106个屋场党小组。同时,积极把在外经商人士、退居二线的党员干部等凝聚到家乡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乡贤队伍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织好基层治理大网
在深化基层治理过程中,步云桥镇以典型引路,亮点纷呈。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的关键,着力加强乡村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党员户挂牌、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崇尚社会新风尚。
上下一盘棋,自治有合力。该镇组织各村(社区)成立义务巡逻队,人员由村支两委干部、村辅警和党员组成,不定期开展夜间巡逻。建立镇村两级“衡阳群众”志愿服务核心队伍27支,涵盖全镇志愿服务骨干队员300余名,辐射带动全镇“衡阳群众”达万人。
为夯实综治工作基础,该镇积极宣传平安创建活动,推进“一约四会”村民基层治理工作。结合基层党组织整建提质行动,调整各村“一约四会”成员及制度,切实发挥“一约四会”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在集镇、省道悬挂宣传横幅,各村张贴标语宣传平安建设工作,深入村组召开屋场恳谈会及党员、组长会议,重点宣传、部署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创建活动。
织好一张网,管好万千事。该镇打造了集党建宣传、信息采集、风险排查、矛盾化解、安全防范、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一张网。全镇共设立2级网格26个,3级网格143个,4级网格763个。配备各级网格长933名,网格员649名。同时,搭建线上网格。创建线上网格微信群,明确网格管理事项清单,对与小区居民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进行统一分析研判,及时在线上进行处理,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直线上升。
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这已成为步云桥镇推进基层治理的真实写照。
探索调解“三诊”模式
双手一握矛盾化解,笑脸相迎不计前嫌。在推进乡村治理大局中,步云桥镇创新实施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融合情、理、法,用心用情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1道防线。
去年11月,黄龙江村一张姓老人去世,子女在选坟地时,被同村一曾姓村民阻止。原因是曾姓村民准备搞民宿,而墓地正对着他的房屋,曾某认为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但张家所选墓地是其本组老坟山,以前逝者皆葬于此。双方僵持不下,冲突一触即发。镇政府接到情况报告后,立即组织步云桥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组成联合协调小组。通过现场调解,并召开了群众代表会征求村民意见。同时,协调小组又到曾某家里走访做工作、进行思想疏导。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老人得以顺利安葬。
这一矛盾的顺利化解得益于该镇建立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近年来,步云桥镇成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为主任,司法所所长和综治工作负责人为副主任,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相关负责人以及退休村支书为调委会成员,还聘请专职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同时,各村也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吸纳了公道正派、有群众威信、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新乡贤等担任人民调解员。镇、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都有专门的调解室。
该镇通过整合各方力量,构建了村(社区)靠前“问诊”、镇本级日常“坐诊”、各部门协同“会诊”的“三诊”模式,形成矛盾联调、问题联治的大调解、大“会诊”格局,打造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终点站,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